陰囊水腫通常簡單區分為先天性(小兒、開放型)陰囊水腫及後天性(成人、封閉型)陰囊水腫。
先天性(小兒、開放型)陰囊水腫
小兒陰囊水腫是小兒常見的外科疾病,與小兒的間接型腹股溝疝氣(又稱鼠蹊部疝氣或脫腸)的病因相似,症狀及處理方式也相似。
發生率及原因:
文獻報告足月產的嬰兒,6%有陰囊水腫,但大部分會在一歲內消失(腹膜鞘狀突逐漸關閉),所以新生兒的陰囊水腫可以等到一歲後再決定是否手術;疝氣的發生率,足月產的嬰兒約1-5%。早產兒因發育未成熟即出生,陰囊水腫及疝氣發生率都相對較高。但是這兩種疾病並沒有特定的遺傳模式。
小孩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有一管狀突出的腹膜[腹膜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由腹腔延伸到腹壁並走在精索(男生)的旁邊,出生後不久這管道應該會自然關閉(閉鎖)起來;若這管道關閉不全,便形成一條連通腹腔和陰囊的通道,形成突起的疝氣囊袋,常造成陰囊腫大;如果未閉鎖的通道只延伸到腹股溝(鼠蹊),則陰囊不一定變大。嚴重的閉鎖不全會使腹腔內的器官如腸子或網膜等藉由這個通道進入疝氣囊袋,造成腹壁突出,甚至進到陰囊引起陰囊腫大,這就是間接型腹股溝疝氣;輕度的關閉不全,若只有腹腔內的腹水能通過,腹水便循此管道聚積在最低點的囊袋內,形成陰囊水腫。女性也是相同原理,同樣可能有疝氣或水腫。
症狀:
出生時就可發現腹股溝處有一個鼓起或陰囊腫大,但也可能出生後數天、數月甚至數年才出現。因為腹膜鞘狀突的管道是通的,站立或腹部用力,如哭鬧、運動、解便、咳嗽時,陰囊會變大,平躺臥床休息或睡覺後往往自行變小或消失。
診斷:
可讓小孩站立、咳嗽或吹氣球,腹部用力時檢查陰囊是否變大,若不明顯則讓小孩平躺,以手指觸摸腹股溝,因有疝氣囊袋存在,會有如絲質布料相摩擦的感覺。另可用「燈光照明法」,將手電筒抵住陰囊皮膚照射,可見陰囊水腫會透光。超音波可以輔助診斷,可看到陰囊有積水;有些合併疝氣,可發現腹股溝甚至陰囊內有網膜或腸子存在。
治療:
如果診斷是腹股溝疝氣必須及早手術,因為有可能腸子或其他腹部內容物卡在疝氣囊袋內造成壞死。但陰囊水腫大部分可在週歲內消失(腹膜鞘狀突逐漸關閉),所以可等到一歲後,若沒有消失再考慮手術,但在觀察期間,應注意是否合併有疝氣。手術方法類似疝氣手術,傷口位於腹股溝處,做疝氣囊袋高位結紮,將這個管狀通道綁紮起來,並去除疝氣囊袋即可,鮮少復發。一般而言,術後當天或隔天就可返家,傷口不需換藥或拆線,一星期後門診追蹤即可。
後天性(成人、封閉型)陰囊水腫
成人陰囊水腫與小兒的陰囊水腫病因不同,症狀及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原因:成人的陰囊水腫,其陰囊內的積液並非來自腹膜鞘狀突,而是因陰囊外傷、睪丸炎或副睪丸炎,睪丸鞘膜內滲液太多而形成水腫;睪丸腫瘤10%會先合併有反應性的陰囊水腫;淋巴循環受阻,也會造成陰囊淋巴水腫,常見在血絲蟲病(Filariasis)和精索靜脈曲張手術後(7%)。另有一種特殊的原因是腹壓太大,如肝硬化合併嚴重腹水,將原已閉鎖的腹膜鞘狀突重新打開,腹水進入陰囊造成陰囊腫大。
症狀:
陰囊腫大,有時會有陰囊下墜感。若有急性睪丸炎或副睪丸炎,則有陰囊疼痛症狀;發炎緩解後,陰囊腫大程度會改善。
診斷:
由陰囊外觀或以手觸摸可發現陰囊腫大,檢查時腹部用力不會改變陰囊大小,平躺臥床休息也不會變小或消失。以燈光照明法,將手電筒抵住陰囊皮膚照射,可見陰囊水腫會透光。超音波可以輔助診斷,看到陰囊積水。
治療:
成人的陰囊水腫多是後天性的,因為不是鞘狀突通道造成,將水囊打開即可,傷口位於陰囊處。一般而言,術後當天或隔天就可返家,傷口不需拆線,一星期後門診追蹤即可。對於腹壓太大造成的陰囊水腫,需等腹水減少、腹壓控制好再考慮手術。另有免開刀的陰囊水腫抽吸法,雖可立即見效,但可能引起出血或發炎,且容易再發,最好的方法還是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