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

Total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 (TEP) vs. 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 (TAPP)

腹股溝(鼠蹊)疝氣,俗稱「脫腸」。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股溝處有鼓漲感、隱隱痛覺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發生在久站、腹部用力咳嗽、用力排便或搬重物時。發生的原因多因先天疝氣囊袋未完全閉合(間接型腹股溝疝氣),或是腹壁肌肉及腹股溝內環老化變薄鬆弛(直接型腹股溝疝氣),以致腹腔內容物(例如小腸或網膜)鼓出,有時甚至會掉到陰囊內。大部分的疝氣在平躺休息後會消失,或是可以用手把突出的腫塊推回腹腔。但若腹腔內容物反覆進出疝氣囊袋,長期下來容易產生沾黏,平時也易有腹脹與消化不良的不適感。若是腹腔內容物卡在疝氣囊袋中會造成絞塞,嚴重時會因缺血而壞死,必須緊急手術,否則會有生命的危險。

腹股溝疝氣修補手術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手術,手術是治癒疝氣唯一的方法,但最有效的手術方式仍存在爭議。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有二,傳統疝氣修補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兩者原理皆是將腹腔內容物復位、切除疝氣囊袋、最後將人工網膜覆蓋在腹壁鬆弛處。傳統疝氣修補手術通常採用半身麻醉,會在鼠蹊部開一個約3到5公分傷口,進行疝氣修補後,覆蓋人工網膜,再予縫合。

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器械的改良及手術技術的精進,腹腔鏡手術已漸獲認同為一優良的手術方法,已廣泛運用在疝氣治療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過程中採全身麻醉。手術時操作孔洞的位置,可以安排在肚臍下至恥骨間,劃三個大小約0.5至1公分的傷口;或是在肚臍下及左右兩側下腹處,根據棒球場鑽石位置排列的概念(baseball diamond concept),劃三個大小約0.5至1公分的傷口。經由這三個小孔,利用二氧化碳膨脹腹腔以製造氣腹,利用這三個小孔,製造氣腹,伸入腹腔鏡鏡頭及器械進行疝氣修補手術,在腹壁鬆弛處(鼠蹊內環、直接型疝氣孔洞及股疝氣孔洞)以無張力方式覆蓋人工網膜並加以固定,以免位移;最後再消掉氣腹,移除腹腔鏡鏡頭及器械,並關閉小傷口。當腹壓增加時,壓力是由內向外釋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中,人工網膜縫合在其鬆弛腹壁缺陷的外面;腹壓增加時,人工網膜及其縫合處將直接承受向外的推力。相反的,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中,人工網膜縫合在其鬆弛腹壁缺陷的內面;腹壓增加時,人工網膜反而可以緊貼鬆弛腹壁缺陷處,自然修復癒合過程中,較不易有疝氣復發情形,可有效降低疝氣復發比率。

目前常運用的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方式又可分為二種:

  1.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Total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 (TEP)   手術完全在腹膜腔外執行,不會涉及腹腔,因此幾乎不會有腹內器官損傷(例如腸道)及術後腸粘黏等問題。因為腹膜前腔是左右連通的,順道檢查另一側是否也有疝氣,因此兩側疝氣可以經由原來同一組小傷口修補。同時可有效的修復所有可能的腹壁疝氣來源。
  2. 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 (TAPP)   腹膜腔內空間較大,解剖位置的辨認更為清楚,相對較容易操作。但必須進入腹膜腔內,腹內器官損傷(例如腸道)及粘黏的可能性較高。 兩側疝氣同樣可以經由原來同一組小傷口修補。 

通常手術時間約在一個半小時內。病患第一天住院做術前準備,手術後隔天出院返家。與傳統疝氣修補手術相比較,腹腔鏡手術有傷口小,較少傷口疤痕增生影響美觀、相對疼痛較少、復原較快、復發比率較低等優點。相較於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的優點較多,故目前醫療趨勢及病人的選擇都漸以腹腔鏡手術為主。

腹股溝疝氣一般雖非急重症,但仍有難以預料的突發情形,若有症狀仍建議儘早治療;而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進步,恰能提供疝氣病患不同於傳統疝氣手術的另類手術選擇。